搜索 海報新聞 融媒體矩陣
  • 山東手機報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wǎng)官方微信

  • 大眾網(wǎng)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號

  • 全國黨媒平臺

  • 央視頻

  • 百家號

  • 快手

  • 頭條號

  • 嗶哩嗶哩

首頁 >學校動態(tài) >本科高校

齊魯師范學院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開展非遺文化服務(wù)與紅色社會實踐

2025

/ 08/25
來源:

大眾網(wǎng)

作者:

秦瑾

手機查看

  大眾網(wǎng)記者 秦瑾 通訊員 劉超毅 任衛(wèi)新 張子涵 報道

  齊魯師范學院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秉承“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學科理念,充分發(fā)揮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文化遺產(chǎn)專業(yè)的先進建設(shè)優(yōu)勢,構(gòu)建“課堂—實踐—社會”三維聯(lián)動的育人體系,將非遺保護與紅色文化研究深度融合,推動學科建設(shè)與服務(wù)地方同頻共振,為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的時代新人注入強勁動力。

  由此,學院組織師生開展非遺文化服務(wù)與紅色社會實踐。齊魯大地的八月,窯火熾熱,文脈滾燙。"紅韻追光"社會實踐服務(wù)隊,在指導老師徐超的帶領(lǐng)下,如追光者般穿梭于淄博博山的街巷窯坊、革命舊址與社區(qū)學堂。以腳步丈量千年文脈的深度,以赤誠觸摸紅色基因的溫度,一場關(guān)于"紅釉承魂脈,窯火映初心"的深徹體悟,在汗水與驚嘆中淬煉成型。

  8月11日,博山雨點釉博物館內(nèi),宋元珍品的釉面銀斑如星河傾瀉,無聲鋪展著穿越千年的非遺畫卷。在省級傳承人周冠丞的凝視下,隊員們屏息執(zhí)筆,挑戰(zhàn)毫厘之間的“三蘸九轉(zhuǎn)”施釉絕技。汗水浸濕的后背,是“失之毫厘則前功盡棄”匠道最真切的注解。當周冠丞講述父輩在燃煤窯爐200度溫差中堅守的故事,當隊長段正非目睹開窯時“完美與破碎僅一窯之隔”的震撼,雨點釉不再僅是器物之美,更是一種面對世事無常仍不舍精進的堅韌與孤勇。那釉面上凝固的星斑,是時間與意志共同鍛造的勛章。

  8月12日清晨,西冶街社區(qū)在薄霧中蘇醒。實踐隊穿行于青石板巷,敲開一戶戶木門?!澳液⒆訒场度纸?jīng)》嗎?”“知道博山鑼鼓有多少種曲牌嗎?”一份份調(diào)查問卷承載著非遺存續(xù)的民間圖譜。居民王大爺摩挲著泛黃的琉璃老照片感慨:“西冶街的爐神廟從前香火旺得很,如今年輕人都不曉得嘍!”這些散落的記憶碎片,被隊員們細心拾掇,拼湊出文化傳承的時空坐標。

  午后,博山城西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司志永宣告“蒙以養(yǎng)正·啟智承典”升學禮啟幕。三十余名學童肅整衣冠,齊誦《弟子規(guī)》,衣袂翻飛間“正冠明德”古訓悄然入心。十歲學童掄槌擂鼓,鼓點由緩至急,象征“立德、立學、立行”三重境界——當最后一槌砸落,余音震得枝葉簌簌而落,孩童們稚嫩的誓言在林間回蕩:“以經(jīng)典為舟,以筆墨為槳!”

  朱砂啟智環(huán)節(jié),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黨委副書記焦麗鵑以狼毫蘸取丹砂,在學童眉心輕點赤痣。非遺傳承人董浩文與孩子們一起,在灑金宣上書寫“人”字。筆鋒起落間,他朗聲詮釋:“一撇一捺相撐,是頂天立地的脊梁,更是眾志成城的守望!”

  在與會者見證下,焦麗鵑副書記與司志永副書記共同為齊魯師范學院“大思政課”實踐基地與“百萬大學生進社區(qū)”實踐基地揭牌?;貙⒁劳猩鐓^(qū)平臺,常態(tài)化開展“非遺+國學”融合課程,構(gòu)建高校賦能社區(qū)文化建設(shè)的新范式。

  8月13日的國學課堂化身時光隧道,隊長劉曉琳以動畫片啟幕國學課堂,孔子周游列國的影像躍然屏上。“有朋自遠方來——”她話音未落,視頻中古裝學子揖禮相迎,禮樂聲里童聲齊誦“以文會友”。孩子們情不自禁模仿作揖,衣袖帶翻了筆架,滿堂歡笑中完成了禮儀的初體驗。

  當“歲寒三友”水墨圖卷徐徐展開,劉曉琳以松喻骨、竹喻節(jié)、梅喻魂。孩子們用彩筆臨摹甲骨文“朋”字,彎曲的筆畫如執(zhí)手相握?!霸瓉砩坛嗽缇投脭y手同心!”驚嘆聲里,三千年前的智慧竟然在童眸中再度顯現(xiàn)。

  開筆禮銜接翰墨課堂。隊員李奕瑾揮毫寫就“人”字,墨跡淋漓中宣告:“筆染墨即啟智,字成文便承道。”孩童們以筆鋒輕觸硯臺,完成毛筆“啟封”儀式,宛如武士為長劍開刃。書法教學化為四重秘境探險,孩子們身臨其境,在層層關(guān)卡中找到了水墨中華的蘊意。

  課堂結(jié)束,帶隊老師徐超凝望滿墻習作總結(jié)感慨,“雙課設(shè)計是符合中華文明密碼的,以《論語》立德鑄魂,以開筆啟智明心,以翰墨踐行證道,這正是‘蒙以養(yǎng)正’的生動詮釋。”

  8月14日,追尋紅色足跡的旅程在晨曦初綻時啟行。特委舊址斑駁的土墻上,累累彈痕無聲訴說1938年的烽火;原淄博特委黨委書記張?zhí)烀竦拇痔詹柰肷?,粗糙釉斑與彈片刮痕交錯,成為“紅釉承魂脈”最直擊人心的血火見證。

  焦裕祿故居內(nèi),未寫完的筆記、深陷的藤椅、打滿“等高線”般補丁的工裝,無言勾勒出“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豐碑。凝視醫(yī)囑上“活著沒治好沙丘,死了看著你們治好”的字跡,蘭考風沙中那個躬身種樹的身影,從未如此清晰可見。

  博山烈士陵園松濤低回,三千漢白玉墓碑肅立林間。隊員們俯身,以潔白的毛巾一寸寸擦拭墓碑,直至“人民功臣”四字重現(xiàn)光澤。泥漿浸透褲腳,年輕的目光久久停駐于那些平均僅21.3歲的英名之上。歷史的刻度,在此刻具象為青春生命沉甸甸的重量與回響。

  實踐尾聲,探索延伸至博山琉璃的絢爛與鑼鼓的鏗鏘。西冶工坊內(nèi),老師傅“看色定溫”的絕技在千度烈焰的注視下傳承,橘紅光團在他鼓起的腮幫中神奇膨成晶瑩梨形。外交部收藏的“溫潤綠”釉瓶與國宴上的“海韻如意”,訴說著琉璃在新時代的榮光。“博山鑼鼓”非遺傳承人董浩文領(lǐng)銜的鑼鼓表演在暮色中的紅葉柿巖炸響,“緊急風”節(jié)奏如驚雷裂空,鼓點密如驟雨。月光浸透街石,鼓聲暫歇,大娘提鑼補位,中學生翻腕續(xù)奏,白發(fā)老翁擊膝應(yīng)和——這無需指揮的默契,是鼓點早已深烙進博山人骨血的證明。

  琉璃需千度淬煉方顯本色,鑼鼓經(jīng)“疾風”節(jié)奏乃見精神。二者共同詮釋著博山人的精神基因:在高溫中沉淀,在聲浪中勃發(fā)。工坊日夜窯火不熄,冷卻中的琉璃瓶漸顯泰山松影,寶藍輝光與街巷未散的鼓韻在時空中交響。又是新的一天,匠人又挑起料團——非遺的永生之火,永遠在熄火與重燃的循環(huán)中續(xù)寫傳奇。

  多日奔行,"紅韻追光"的年輕學子從非遺的探索者成為了傳承創(chuàng)新的參與者,從紅色歷史的聆聽者蛻變?yōu)榫裱}的繼承者。雨點釉上毫厘必較的匠人之心,國學課堂里童蒙養(yǎng)正的慧悟之心,焦裕祿藤椅上穿透歲月的躬耕之心,烈士陵園中青春祭英烈的敬畏之心,以及琉璃光色與鑼鼓聲浪中澎湃不息的恒堅之心,共同熔鑄成新時代青年對"何謂初心,何以傳承"的深刻回答。傳統(tǒng)并非塵封的標本,而是奔涌的活水;紅色基因亦非歷史的符號,它就在千年窯火不熄的炙熱里,在每顆愿為文明續(xù)薪火、為家國擔使命的年輕心靈中永恒燃燒。

  此次社會實踐是學院構(gòu)建"三全育人"格局的生動實踐,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實現(xiàn)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lǐng)的有機統(tǒng)一。通過服務(wù)地方文化建設(shè),學院充分發(fā)揮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助力非遺活態(tài)傳承與紅色文化傳播,展現(xiàn)了高校服務(wù)社會、文化育人的責任擔當。實踐服務(wù)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實踐能力,更堅定了他們的文化自信與使命意識,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這正可謂是:青春承一脈,淬火啟新程。

責編:姜申濤


審簽:路時川

責編:姜申濤


審簽:路時川

相關(guān)推薦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