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報新聞 融媒體矩陣
  • 山東手機報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號

  • 全國黨媒平臺

  • 央視頻

  • 百家號

  • 快手

  • 頭條號

  • 嗶哩嗶哩

首頁 >學校動態(tài) >本科高校

4000公里奔赴!協(xié)和學子赴青春之約,傳承兵團精神

2025

/ 08/15
來源:

大眾網

作者:

秦瑾

手機查看

  大眾網記者 秦瑾 報道

  暑假期間,山東協(xié)和學院“傳承沙海老兵志,聲潤昆玉踐初心”實踐團,跨越4000多公里山海奔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四十七團,在為期14天的實踐中,10名隊員專訪沙海老兵后代雷建明,循著其父沙海老兵雷仕杰的足跡重走解放和田之路,探訪老兵紀念館與紀念碑,在戈壁綠洲間觸摸歷史溫度,于奮斗故事中汲取青春力量,解碼“屯墾戍邊”的精神密碼,開啟了一場以探尋沙海老兵事跡、傳承兵團精神為主題的實踐之旅。

  走進紀念館,在史跡光影中探尋過往

  7月30日下午,實踐團抵達四十七團時,戈壁灘的夕陽正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紀念館鍍上金邊。館內泛黃的行軍壺、磨破的解放鞋、褪色的老照片,無聲訴說著1949年那段驚心動魄的征程——當年,十五團1803名指戰(zhàn)員從阿克蘇出發(fā),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行軍18天,行程1580公里,用雙腳在沙海中踩出生命之路,最終扎根昆侖山下屯墾戍邊?!罢构窭锬前延昧?0年的坎土曼,上面的每一道刻痕都是與沙漠較勁的勛章”,講解員告訴團隊成員們,他們本有三條路可以選擇,其中兩條沿途有水,行軍方便,但要多繞行五六百里路,為了不讓和田人民多受一天苦,搶時間、早日解放和田,戰(zhàn)士們毅然決然地徒步穿越了“死亡之?!?。

  傾聽傳承語,從老兵故事里汲取力量

  實踐團專訪了沙海老兵的后代雷建明,他今年71歲,是四十七團的退休職工,他的父親雷仕杰,是一位沙海老兵。在雷建明家中,面對到訪的實踐團,他親切地讓大家坐下,并娓娓道來父親的故事?!爱斈晁麄兇┰缴衬畞淼竭@里后,收到‘十五團駐地萬不能調’的命令,就留了下來,把根扎在了這?!碧岬礁改傅幕橐觯捉餍χ贸龇狐S的相冊,將父母的合照展示給大家:“父親用八包方塊糖娶了母親,維吾爾族老鄉(xiāng)教他們種葡萄,他們教老鄉(xiāng)種棉花,這就是民族團結的根?!弊钭岅爢T們動容的是,雷仕杰晚年癱瘓在床,組織要給他特殊照顧,他卻擺手說“別給國家添麻煩”,而雷建明自己,當年放棄克拉瑪依的好工作,回到四十七團接過父親的坎土曼,一干就是30年。“父親說‘邊疆的樹要有人澆,邊疆的門要有人守’,我不能讓他的話落空?!弊掷镄虚g的赤誠,讓成員們深刻理解了“扎根邊疆、奉獻一生”的真正含義。

  重走老兵路,在沙漠年輪里觸摸初心

  8月4日,實踐團沿著1949年解放軍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解放和田的路線出發(fā),當雙腳陷入滾燙的沙丘,隊員們才真切體會到老兵們當年的艱辛。腳下的流沙每走一步都要陷下半尺,正午的陽光炙烤著大地,地表溫度直逼40℃,成員們扛著實踐團旗幟,僅行進3公里便已汗流浹背、口干舌燥。沒有人抱怨炎熱與疲憊,只有一種沉甸甸的敬意在心底蔓延:腳下的每一粒沙,都曾見證過先輩的掙扎與堅持;眼前的每一寸荒漠,都曾被他們用信念焐熱過。這片沙漠的年輪里,藏著最滾燙的初心,正等著后來者用腳步去觸摸,用心靈去讀懂。

  參觀紀念碑,在沉默碑文中讀懂擔當

  離開沙漠路段,實踐團來到沙海老兵紀念碑前。這座矗立在四十七團場的紀念碑,由阿拉伯數字4和7組成,代表了四十七團,頂端的五角星在陽光下閃著莊嚴的光。講解員告訴實踐團,碑中金黃色部分是和田地圖,其中紅色標線是解放和田的行軍路線,1949.12.22的字樣被風沙打磨得愈發(fā)厚重,每一筆都像刻在歷史的脊梁上。

  致敬“三八線”,在堅守之地承續(xù)使命

  8月7日,實踐團來到沙海老兵屯墾戍邊的“三八線”陣地。這里,沙海老兵紀念碑巍然矗立——碑體頂端的五角星熠熠生輝,正面“沙海老兵紀念碑”七個金色大字,在風沙中更顯厚重。隊員們手捧花籃,緩步至碑前,紅綢“致敬屯墾英雄”字樣格外醒目。碑側的紀念墻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整齊排列,實踐團深深鞠躬,彎腰時望見墻面刻痕,一筆一畫間刻著開拓者的堅守。墻后便是陵園,一行行墓碑與紀念墻名字遙相呼應。當年在此堅守的他們,死后仍長眠于此,繼續(xù)守護這片土地。望著遠處防沙林與棗樹,隊員們讀懂:“三八線”是他們用生命筑起的精神陣地,而傳承,正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

  勇?lián)鷷r代使命,在童聲中共筑語橋

  在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團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成為兵地融合的青春紐帶。他們?yōu)閳F場職工群眾的孩子們開設普通話小課堂,用知識搭建起兵地青少年交流的橋梁。成員們帶著繪有沙漠動植物的拼音卡片走進課堂,用“駱駝”“胡楊”等孩子們熟悉的意象講解發(fā)音,在歡笑互動中,讓拗口的聲調變得鮮活。那些帶著沙粒氣息的普通話詞句,像播撒在童心土壤里的種子,既為活動添了溫情,也悄悄為孩子們推開一扇望向更廣闊世界的窗。

  共赴民族舞臺,在民族團結中同筑新篇

  夜色降臨,民族文化大舞臺上維吾爾族的舞者舞步輕快,哈薩克族的冬不拉琴聲悠揚,不同民族的旋律在風沙中交融,像當年老兵與各族鄉(xiāng)親并肩開荒時的笑聲,質樸而滾燙。成員們一齊上臺,載歌載舞間為團場群眾們帶來新的生機。舞臺上的紅綢與星空相映,各族兒女在歌舞中手拉手、心貼心,恰如一顆顆飽滿的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熱鬧的場景,正是對“屯墾戍邊”最好的注解:不僅要守住土地,更要讓民族團結之根扎得更深,讓文化交融之花綻得更艷,讓這份堅不可摧的民族團結化作同心筑夢的力量,在這片熱土上共同創(chuàng)造更加燦爛美好的未來。

  目前,實踐團已整理出訪談實錄,拍攝20余條老兵故事短視頻,將通過學校官方平臺發(fā)布,讓更多人知曉沙海老兵“屯墾戍邊”的堅守和“跨越沙海”的傳奇。從齊魯大地到昆侖山下,山東協(xié)和學院的學子們在這場跨越地域的實踐中,讀懂了“忠誠、擔當、堅韌、奉獻”的兵團精神。正如他們在實踐日志中所寫:“沙海老兵用生命在沙漠里種出了希望,我們要帶著這份精神,在新時代的土地上種出屬于我們這代人的理想。”

責編:姜申濤


審簽:路時川

責編:姜申濤


審簽:路時川

相關推薦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