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大眾網記者 王一剛 報道
經世濟民,味載千秋。從“鄂菜”到“楚菜”,不僅是一次名稱的蝶變,更是一場荊楚飲食文化的復興之旅。湖北楚菜研究院以“文化薪火”為源,在推動楚菜文化傳承與產業(yè)創(chuàng)新的征程中,展現著“經院擔當”的獨特魅力。
這支執(zhí)著于楚菜發(fā)展的研究團隊,以食為媒,用匠心與創(chuàng)新演繹著“舌尖上的湖北”。6月24日,全國30家主流融媒深入探訪湖北楚菜研究院,看他們如何以“一典一賽一基地”為支點,撬動楚菜文化的全球傳播,烹制著一席永不散場的荊楚盛宴。
從“鄂”到“楚”
一部菜系的文化正名史
1996年,湖北經濟學院成立“湖北鄂菜烹飪研究所”,開啟了對本土菜系的系統(tǒng)性研究。2018年,隨著省政府一紙《關于推動楚菜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意見》,“鄂菜”正式更名為“楚菜”,這一更名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覺醒。
更名僅是起點。2021年,省商務廳與湖北經濟學院簽約共建湖北楚菜研究院,并聯(lián)合政府、行業(yè)協(xié)會,積極推動楚菜品牌培育和產業(yè)振興。由湖北楚菜研究院編撰出版的《中國楚菜大典》獲中國烹飪協(xié)會2022年“中餐科技進步一等獎”,該書以“鮮香為本”為核心,強調楚菜以淡水魚為主料的烹飪傳統(tǒng),詳細記載了蒸、煨、炸、燒、炒等技法,明確了楚菜“中國十大菜系之一”的歷史地位。《中國蓮藕菜》被28國大使館收藏,成為“舌尖外交”的亮麗名片。
湖北楚菜研究院副院長李加紅向全國主流融媒介紹基本情況。
“我們要讓楚菜像川菜、粵菜一樣,成為代表中國的地域飲食文化符號?!焙背搜芯吭焊痹洪L李加紅說。
“匠”造人才
楚菜新星閃耀國際光芒
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湖北楚菜研究院始終堅持“以賽促教”的理念,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烹飪技能競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技能。近年來,研究院培養(yǎng)的學生在各類烹飪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沈思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不僅在第45屆世賽烹飪(西餐)項目全國選拔賽中獲第二名,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yè)技能大賽西式烹調項目獲第二名、湖北工匠杯楚菜職業(yè)技能大賽獲第一名,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稱號。此外,還有18名學生通過技能競賽獲得“湖北省技術能手”“湖北省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展現了湖北楚菜研究院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卓越成果。
湖北楚菜研究院的崛起,離不開一批批匠心獨運的烹飪大師和研究員的辛勤付出。原主要負責人盧永良、余明社是“全國商貿系統(tǒng)勞動模范”“中國烹飪領軍人物”,現任院長鄒志平更是集“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技術能手”“湖北省勞動模范”“湖北工匠”等多項榮譽于一身,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津貼。在職研究員13人均獲得過省級以上表彰,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匠心筑夢”的深刻內涵。
2020年疫情暴發(fā)時,這支“舌尖鐵軍”更顯擔當。研究院牽頭組建“湖北抗疫烹飪志愿隊”,募集800萬元物資保障餐食,開發(fā)的社區(qū)線上外賣模式服務助力湖北餐飲復工復產。鄒志平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湖北省鄒志平職工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更是被武漢市商務局授予“武漢市疫情防控物資保供突出貢獻單位”。
產業(yè)賦能
激活地方發(fā)展新引擎
作為湖北經濟學院的特色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平臺,湖北楚菜研究院自成立以來,便以“傳承楚菜文化,創(chuàng)新楚菜技藝,服務地方經濟”為己任,不斷探索楚菜文化的深層內涵,推動楚菜產業(yè)的轉型升級。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湖北楚菜研究院已獲批“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全國工人先鋒號”“湖北省工人先鋒號”等多項殊榮,成為楚菜領域的一面旗幟。
在服務社會方面,湖北楚菜研究院不遺余力。他們積極參與地方政府部門的決策咨詢,為楚菜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近5年來,湖北楚菜研究院為地方政府部門建言獻策,與楚菜相關的多份提案和建議被省政協(xié)、省人大采納,主持3項省人大研究課題,5篇研究報告獲省領導簽批,并得到應用和推廣。
從文化正名到世賽奪牌,從保供抗疫到產業(yè)振興,湖北楚菜研究院始終錨定一個目標:讓楚菜成為湖北高質量發(fā)展的“鮮味密碼”。在這條“色香味俱全”的征途上,湖北楚菜研究院正以“匠人匠心”烹制著一席永不散場的荊楚盛宴。
責編:張明明
審簽:路時川
責編:張明明
審簽:路時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