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修辭: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fù)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diǎn)。利用這兩大特點(diǎn),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
據(jù)修辭: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fù)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diǎn)。利用這兩大特點(diǎn),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
頂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驚。 (《鴻門宴》)
例〔6〕、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兩個例句中都有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我們就可以根據(jù)頂真這一修辭來考慮句讀。
對稱: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dāng)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戰(zhàn)國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現(xiàn)了多個對稱句?!芭c不期眾少”與“怨不期深淺”:“其于當(dāng)厄”與“其于傷心”:“以一杯羊羹亡國”與“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我們只要注意到了這些對稱句,斷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復(fù):
例〔8〕、“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幾句在文章中間隔反復(fù)出現(xiàn),抓住這一特點(diǎn),自然有助于斷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jié)構(gòu)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guān)系的詞,如“為、乃、即、則”等,都可以為我們斷句提供幫助):“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還有“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這些都是我們斷句時很好的“幫手”。
例〔9〕、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句子中的“不……乎”這一句式顯而易見地幫我們做好了這一題。
例〔10〕、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這個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為我們解答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