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站 [切換城市]
眾眾網全國頁 初二生物教學教案:第二章 腔腸動物門

初二生物教學教案:第二章 腔腸動物門

來源:網友投稿 時間:1970-01-01

了解水螅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了解腔腸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及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目標

  1.了解水螅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了解腔腸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及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水螅的形態(tài)結構及對刺激的反應,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的能力。

  3.通過對比水螅和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及生理等特征,引導學生樹立生物進化的觀點。通過對水螅生活環(huán)境的分析,滲透環(huán)境保護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水螅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及生理特點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因為:

  (1)第*章講了原生動物是單細胞動物。實際上,動物界中除了原生動物外,都是多細胞動物。腔腸動物就是其中一類低等的多細胞動物。通過組織學生觀察、研究水螅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特點和生理,對比草履蟲的結構生理特點,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腔腸動物在進化上的重要地位。也更進一步了解腔腸動物是低等的多細胞動物。

  (2)通過了解水螅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特點,有助于掌握腔腸動物這個類群的共同特點:二胚層、有消化腔,有口無肛門。

  2.水螅的消化方式和水螅神經網的無定向傳導以及觀察水螅的結構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因為:

  (1)草履蟲的消化方式是屬于細胞內消化。而水螅,一方面有與草履蟲一樣的消化方式,即保留了細胞內消化,水螅內胚層的一些細胞直接把消化腔中的食物微粒包進細胞內消化。另方面水螅也有不同于草履蟲的消化方式,即由內胚層的一些細胞分泌消化液,這些消化液進入消化腔中把食物進化消化,這種方式叫細胞外消化。

  水螅的兩種消化方式,學生是看不見的,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有些學生誤認為:食物進入動物體后,就應該進行細胞內消化。為了糾正這種偏見,教師可以著重說明: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這里是體內,但在細胞外面,所以食物在消化腔里消化,叫做細胞外消化,與是否在生物體內進行不相關。(結合水螅的結構圖說明更好。)

  (2)水螅能夠感受外界的刺激,并做出相應的反應,這是由水螅的神經細胞控制的。但是,水螅的神經細胞是比較原始的,沒有“中樞”與“周圍”之分。細胞彼此交織呈網狀,傳導無定向。這種結構特點就形成了水螅對刺激的反應是:一處受到刺激全身縮成一團。由于學生剛剛接觸動物學的知識,對高等動物的神經傳導缺乏理性的認識。所以,教師在突破這個難點時,可以先用掛圖說明水螅神經網的特點;然后再組織學生通過實驗提高感性認識,同時可以舉一些高等動物對刺激定向反應的例子進行對比,使學生能夠理解水螅神經傳導的低等性和原始性。

  (3)組織學生觀察水螅的結構也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由于學生平時對水螅了解得很少,所以做觀察實驗時,總顯得很興奮,容易亂動實驗材料。教師要組織好學生實驗,一方面要在課前準備好饑餓狀態(tài)的水螅;另一方面不能讓學生隨便振蕩裝有水螅的容器,防止水螅身體縮成一團,影響實驗效果。

免責聲明:機構動態(tài)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是出于傳遞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