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基礎性發(fā)聲訓練
聲樂歌唱與人們自然說話時的方法明顯不同:
人們平時說話時的呼吸屬天然動作,是先天自然形成的,吸氣很淺且多用嗓子,這時的聲音尖而散;而歌唱時的呼吸,比說話時的呼吸更擴大強化。需要有意識的強力吸氣到腰部的丹田部位,要求氣要足,這時的嗓子只是一個通道,全靠氣息維持。所以此時的聲音渾厚通透。不同的歌唱方式對氣息的多少要求又有細微的差別,此處只細細論及美聲中的訓練方法。
02:發(fā)聲前的基本訓練
1.打開喉嚨。打開喉嚨就是在正確的氣息支撐下,將口腔硬腭和軟腭適度地張開,讓聲音毫無阻礙的從腰腹部發(fā)出并穿過頭頂出來,不能擠壓聲帶使其變得尖而細窄。在這里一定要注意的是口腔的打開必須是要有所節(jié)制的,若打開的太過,會造成口腔肌肉僵硬。相反若打開的不夠,聲音則不具備美感。
2.發(fā)聲管道通暢。練習發(fā)聲時,氣息從丹田發(fā)出,由喉嚨直通頭頂。音域越高,氣息越往下沉,這時的聲音與氣息形成了一種對抗,而正是這種對抗,直托著聲音向上走。若呼吸過淺,喉部緊塞,發(fā)出的聲音就會給人一種不通暢感。好的歌唱聲音需要高中低聲區(qū)轉換自如,而且音色統(tǒng)一,這就使得在練聲過程中格外注意換聲區(qū)的訓練了。
3.嘴型及聲形的豎立。美聲的發(fā)聲要求嘴巴豎著張開,“豎”的聲音由于充分得到了咽腔、口腔、鼻腔和頭腔等腔體的共鳴,特別是頭腔的共鳴,使聲音音色變得豐富并且極富穿透力。這種“豎”是相對“橫”而言的,并不是像有些聲樂初學者一味地把嘴巴豎著張得很大,發(fā)出的聲音顯得極不自然,“豎”著張嘴是為了讓我們歌唱的時候音色圓潤且富有美感 ,與平時說話的聲音或其他唱腔的發(fā)聲方法區(qū)別開來。
03:呼吸訓練
1.吸氣訓練。歌唱時的氣息用一個很恰當的比喻來形容,那就是聞“花香”。想象自己走入一片森林,自己會忍不住地深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這里的深呼吸自然與平時的呼吸不能等同。這里就需要一種有目的的呼吸,要氣沉丹田。
2.呼氣練習。常見的訓練呼氣的方式是“狗喘氣”。這種練習方式很簡單,在身體站穩(wěn)的前提下,上胸保持放松和自然挺立的狀態(tài)下,讓腹部肌肉有節(jié)奏的彈起,使口腔與鼻咽腔等呼吸器官做連續(xù)有節(jié)奏的快速吸氣呼氣便可。這種狀態(tài)類似乎狗在很累的時候的急促呼吸,因此被比喻為“狗喘氣”。
04:發(fā)聲技巧 訓練 1.在吸氣時,口鼻同時吸氣胸腔肺部充分張開橫隔膜下降,有足夠的氣息供給發(fā)聲。
2.在呼氣時,氣息支點集中在橫隔膜可以用一種快吸慢吐的方法,做無聲練習。
重慶蓓蕾文化藝術基地是國內著名薩克斯演奏家王瑞剛老師于2017年北京成立,現與重慶音樂人畢升老師合作,于2020年在大學城北麓國際后街開辦成立工作室,藝術工作室分上下兩層、面積一共有490平米左右、機構光藝術類指導老師共計17名,課程顧問3名教務老師1名,機構負責人2名,老師都是各音樂類藝術類專業(yè)大學畢業(yè)的年輕指導教師,非常負責及年輕有活力。因為我們致力于為所有喜愛音樂類、少兒主持類、美術類、書法類的小朋友與及愛好藝術的成年朋友提供一個精致的學習空間。打造一個匠心的藝術分享平臺。因為喜愛我們會一直做下去!